小說王耽美小說網

第三十章

關燈
◎。◎

有刺激的明朝歷史故事聽。

嬴政調整坐姿洗耳恭聽, 特意換了一塊空白絲帛,一手拿好了筆,隨時準備記錄。

後事不忘, 前事之師。

此等言辭本不可能成立, 卻因水鏡成了真。以後事為鑒, 能知興替。

水鏡:

【朱祁鎮, 明朝第六任皇帝。

他的祖父朱高熾,在永樂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後登基。繼位後,短短九個多月, 他就病逝了。

《明史》讚其“用人行政,善不勝書”。因為從朱棣發動靖難之役,到永樂帝在位期間征戰四方, 二十五年間都離不開這位為他穩定後方的長子。

決定戰爭成敗的因素,往往在戰場之外。

朱高熾除了不善武功, 從農事、經濟到民生都面面俱到地施以仁政。可惜, 他繼位時間太短不滿一年就病故,其子朱瞻基繼位。

此時, 朱瞻基二十六歲。有別於父親的不善武功, 他十五六歲就隨祖父出征漠北蒙古。不能說是久經沙場, 那也有著充分的軍事理論素養與軍事實踐經驗。

登基僅僅一年多, 遇上了叔父朱高煦造反。

其實,朱瞻基上位後優待兩位叔父, 但朱高煦死性不改。

說朱高煦賊心不死, 蓋因他對皇位的窺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了。

這件事, 朱棣必須要負責。

比起不善武功留守後方的長子朱高熾, 朱棣對跟隨他一起出征而好逞勇武的次子朱高煦表現出了偏愛。

在朱棣起兵謀反時, 他在戰場上對朱高煦說過“世子多疾, 汝當勉勵之”。

這句話是不是老爹給次子畫餅猶未可知。哪怕言者無心,聽者卻也有意。

後來,朱高煦屢犯驕橫狂妄之事,私自招募精兵且不願離京就藩,都是對儲君之位顯露出窺覬之心。

直到永樂十四年,朱棣確定次子是真的有狼子野心。細數他犯下的數十起不法事件,準備把他給貶為廢人。

當時,太子朱高熾為弟弟求情。朱高煦才免於被廢,卻還是非常不情願地去了封地。

有人說朱高熾過於仁慈,當時就該徹底廢了他二弟才對,那卻要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分析。

朱棣曾經偏愛朱高煦,哪怕一時間氣急要廢了他,但誰能說得清之後會不會反悔。

翻一翻史書,太子與皇上的關系非常覆雜。哪怕最初是父慈子孝,到頭來落得被廢身死的還少嗎。

從個人感情上,朱高熾不是朱棣最偏心的兒子。

作為太子,他是生性仁善也好,或是頗自我約束力要行寬仁之政也罷,在對待弟弟的問題上,他出來求情是不讓朱棣多心生厭的好策略。

或許,朱棣想過長子繼位能壓制次子,不會出現藩王叛亂問題。

或許,朱高熾有想過登基之後再收拾弟弟,屆時他不必顧忌太多。

這些都只是我個人的妄加猜測了,因為朱高熾僅僅做了九個多月的皇帝就死了,他未處理好的歷史遺留問題不得不讓繼任的朱瞻基去面對。

前因埋下,朱瞻基繼位後爆發了。

朱高煦聯合山東都指揮靳榮,把周邊所有的馬匹都搶了,這家夥就起兵反了。】

水鏡前。

朱元璋瞪了一眼朱棣,無聲地在說:‘瞧!永樂帝開的好頭,兒子有樣學樣,藩王之亂再起。還那麽偏心次子,這不是沒事找事嗎!’

朱棣立刻一臉‘我錯了’的真誠反思表情,但在心底默默反懟了。

沒有因,豈有果。永樂帝怎麽會造反,還不是洪武帝偏心眼非要讓朱允炆上位,偏心當然也是祖傳的。

懟歸懟,他還是將“朱高煦造反的歷史”給牢記下。

要將此引以為戒,把握好對兒子們的態度,不可讓這世界發生同樣亂劇。

另外,小胖子居然五十歲不到就死了?

根據咕咕所述的內容,推算出史上父皇享年七十一歲,而自己也活了六十四歲。

朱高熾是不是肥胖過度,身體越發虛弱而病逝了?

這些問題要以後再議,現在全神貫註看水鏡。

另一個世界,嬴政聯想到自己的孫輩。

大秦要想穩固統治,至少需要接連三代帝王的勵精圖治。他不只要考慮儲君,還要考慮儲君的繼承人。

近七日,讓兒女們呈上自認為最喜歡的典籍,多數人交的竹簡不讓他滿意,倒有兩份除外。

居然敢光明正大地謄寫《呂氏春秋》給交上來,等今天看完水鏡,是要找孩子們聊一聊。

話說回來,咕咕要說的是朱祁鎮時期的詭異歷法變動,而現在仍未正式談及這個人。

這幅燕國地圖還挺長。

嬴政望著鏡面,仿佛看到了多年前荊軻攜藏著匕首的燕國地圖來到大秦。

不過,這次匕首不是刺向他。

不知在另一個時空是否有明朝君臣能看到水鏡?如有,那等會必定被一紮一個準。

水鏡繼續著:

【宣宗元年八月,朱高煦反。

宣宗元年九月二十一日,朱瞻基率兩萬先鋒軍親征圍了樂安州城。很快,朱高煦就自知不敵投降。

這場叛亂平定得很快,前後不到兩個月,而朱瞻基一方幾乎沒有傷亡。

藩王被平定後,朱瞻基在位十年與民休養生息,開創仁宣之治。

他曾經三度在北部巡邊,其中一次猝不及防與兀良哈部萬人騎兵狹路相逢。

元朝被明滅後,殘部退到漠北逐漸分裂成互不統屬蒙古三部,即韃靼、瓦剌與兀良哈。

兀良哈在洪武帝時期歸附大明,後來在靖難之役中助力朱棣,但對大明遠遠談不上忠誠,而是臣服於強者。

當韃靼強盛起來後,兀良哈充分上演騎墻技術與之勾連,然後就被五征漠北的朱棣給收拾了。

被打一頓就安分幾年,可等朱棣去世後,它又蠢蠢欲動。

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,宣宗三年,兩撥人馬撞了正著。大明僅有三千人,兀良哈卻有一萬人,遭遇戰一觸即發。

人少又有何懼,自古以少勝多之戰也不少。

朱瞻基以其出色的軍事素養,以風馳電掣之勢挫兀良哈。

此戰完勝,打得兀良哈足足安分了十多年,更是震懾蒙古各部。

不愧是少年就隨祖父朱棣出征漠北,朱瞻基有些馬上安天下的真本事在身上。

又得父親朱高熾在文治上的本領,推行休養生息之策,讓大明的民生經濟進入平穩發展期。

休養生息意味著要暫停大力用兵,這讓宣宗決定縮緊邊防。

當時,兀良哈被打殘,而瓦剌與韃靼互鬥不休,大明似乎沒有必要再投入進攻式的北防兵力。

他下詔,停止奴兒幹都司的造船與巡視等工作。

另外放棄駐守開平衛等諸多衛所,這樣的政策讓大明不再繼續主動出擊迎戰蒙古諸部。

兩百多年後,《明史紀事本末·設立三衛》回望這段歷史決策,評價:“棄地蓋三百裏。自是盡失龍崗、梁河之險,邊陲鬥絕,益騷然矣。”

不論後世怎麽評價,朱瞻基當時做出如此決策。

登基後,他以寬河之戰震懾了蒙古,那麽進攻式防禦先停一停,發展民生經濟為重。

朝政上,他完善了內閣制度,閣臣們更多參與到的政務決策中。同時,他做出了一個違背祖宗的決定。】

水鏡前。

朱元璋與朱棣呼吸一滯,不由身體前傾緊盯鏡面,什麽決定?

咕咕太懂欲抑先揚。

那些文治武功被描繪得越美好,大明的欣欣向榮越是觸手可及,就越令人感覺不安在逼近。

天空中,烏雲悄悄凝聚。

別看現在晴空萬裏,但不知何時就會黑雲摧城。

水鏡:

【朱元璋曾經下令,“內臣不得幹預政事,犯者斬”。他嚴禁宦官參與政事,不允許太監和朝臣有過密接觸。

朱瞻基徹底打破祖訓,設置了內書堂,讓翰林學士教宦官們讀書。太監們變得有文化了,能幫著皇帝處理私人文件,極大增大皇上的辦公效率。

這會帶來什麽危險嗎?

歷史上,東漢與中晚唐給出過經驗教訓。

朱瞻基清楚他正在打開潘多拉的魔盒嗎?

或許知道,但不在意。哪怕是魔刀,也是能被人操控的。他認為能用好這一把魔刀,恰似趙高在嬴政手下不敢作亂。

宣宗之治穩步推進著,暫停數年的下西洋又搞了起來。

當時鄭和已經病逝,宣德九年,由王景弘接任,第八次向西洋而去。

當時,朱瞻基三十五歲,正值壯年。

個人推測他接下去可能實施的施政方針。

朱瞻基懂軍事,也懂文治。

或許,等海上朝貢逐步恢覆,大明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,有人又有錢。那時再向北擴大防線,將內鬥兩敗俱傷的瓦剌與韃靼一並拿下。

推測只能是推測。

下西洋的寶船未歸,宣宗十年,朱瞻基猝然駕崩。

死了。

朱瞻基英年早逝,僅僅三十六歲,死得比他的父親、祖父、曾祖父都要早。

此時,太子朱祁鎮八歲,沖齡即位。

對於朱祁鎮來說,卻與歷史上少主登基的內焦外困截然不同。

沒有地獄開局,恰恰相反當時朝野平和,乃是一派盛世景象。

沒有藩王動亂,治國有道的文臣武將皆在。宮中,太皇太後張氏壓陣,她不曾濫用外戚,更沒讓宦官們泛起風浪。

一切似乎有序發展。

朱祁鎮有足夠多的時間成長,學會怎麽做有本事有擔當的君王。

從正統元年到正統五年,給足了他五年的時間學習。

1441年,正統六年,朱祁鎮十四歲親政。

後一年,太皇太後張氏薨逝。內閣“三楊”年事已高,漸漸淡出政壇。

朱祁鎮到了能大展拳腳的時候。他開始啟用宦官,提拔身邊的太監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,同時放任喜寧之流。

有人說年輕皇帝剛剛親政,他要與成熟的文官集團對抗,不得不重用宦官去分權。正好他爹先破了祖制,給太監能處理政務的權利,這就名正言順地用起來。

這樣解釋倒也符合邏輯,卻冒出一個非常基礎的問題。

對誰委以重任之前,最基本的是要判斷所用之人是什麽品性。

孟子曰:“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。”

自古以來,能以此為標準的皇帝沒幾個。

即便朱祁鎮不以此要求自己,可他但凡想過讓大明向好的方向發展,總該有用人的底線。不能讓能力不足、欺辱忠良、以權謀私的奸佞小人上臺。

王振、喜寧是不是在皇帝面前表現出能力卓絕、剛正不阿、沒有操弄權術的野心呢?或是他們曾經偽裝得太好,把朱祁鎮給騙過去了呢?

答案:否。

朱祁鎮就是自私自利,從無顧全大局,更不談以大明江山為重。

第一案,與於謙相關。

正統十一年,內閣三楊相繼去世。王振的權力越發大了,開始向百官索賄。

於謙任職巡撫,進京述職,他從未給王振送禮。

不久後,於謙就被通政使李錫彈劾,被指控因未晉升而心生不滿,擅自推舉旁人取代李錫。

隨即,於謙就被投入了獄中,被判處死刑。

李錫是受到王振指使,而這樣荒唐的判決也是出自王振手筆。

如此斷案,一石激起千層浪。民憤四起,官員們也聯名上書。

於謙是什麽樣的人,那是有目共睹的。

永樂十九年,他取得進士入朝為官,曾隨朱瞻基平定朱高煦的謀反之亂。

後來任職江西巡案,平反數百起冤案。

再後來,巡撫河南山西,興修堤壩、剿滅盜賊、助力當地農事等等,為官清廉,頗受百姓愛戴。

這樣的官員怎麽可以因為王振的一己之私就被判死罪。

所謂的罪名也根本不成立。於謙推舉的王來、孫原貞,都是賢能之輩可當重任,壓根就沒有胡亂舉薦。

王振被逼退一步,編造借口說他搞錯了,是以前有個得罪他的人與於謙同名同姓。把於謙的死刑改為了囚禁山西。

這難道是公正判決了?

必定不是。

百官再次抗議,百姓聯名在宮門前上書,周王、晉王也上奏請朱祁鎮決斷。

在重重壓力之下,朱祁鎮不能再視而不見,只能釋放於謙,讓他官覆原職為巡撫。

於謙案看似平息了,但亂象已經黯然滋生。

朱祁鎮沒有反省,他對於官宦的放任仍在繼續。

正統十二年,閏四月九日。

喜寧看中了英國公張輔家的一處田宅向其索要,張輔當然不會給。

得不到就毀掉。

很快,喜寧讓他的弟弟與自凈家奴去砸毀那處宅子。

那裏住著向張輔租借農田的佃戶,佃戶的妻子懷有身孕,被喜寧的手下照打不誤。在圍毆之下,她不幸流產身亡,一屍兩命。

張輔,從靖難之役開始征戰沙場,助朱棣登基。

從永樂朝的平定交趾叛亂、隨朱棣出征漠北,到宣宗時期輔助朱瞻基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。可謂歷事四朝,功勳累累。

這起案件必須上呈給朱祁鎮知曉,判案的結果卻叫人大跌眼鏡。

喜寧立刻指出,張輔家也有自凈奴。

自凈奴,就是自己主動閹割,但沒被收入宮門的人。

誰會沒事切掉身體的重要器官,絕大多數都是生活所迫,想入宮才能活下去。可太監的名額是有限的,沒入宮的只能自賣自身,到了權貴家成為家奴。

法律上只有皇室才能用太監,自凈奴不合法,不得皇帝允許不能養。

朱祁鎮以喜寧與張輔都養了自凈奴為由,開始拉偏架操作。

讓喜寧花錢贖罪,繼續在宮裏當差。把他手下行兇的家奴充軍,也把張輔家的自凈奴充軍了。

如此判決,是朱祁鎮明晃晃的偏袒。

為非作歹的首惡不得懲罰,四朝老臣的尊嚴被踩在腳下。

不難看出,在朱祁鎮眼中從文臣到武將都比不過他重用的宦官。

在如此朝堂氛圍中,正統十四年來了。

七月,也先率兩萬瓦剌大軍南下,以迅猛之勢向大同發起攻勢。大同守軍北上抵抗,雙方在貓兒莊激戰,明軍不敵慘敗,大同參將吳浩陣亡。

大同告急,這則消息傳入京城。

朱祁鎮當即做出決定,朕要效仿先帝與祖輩,禦駕親征平定漠北之亂!

王振在一旁極力讚同。皇上英明,臣非常支持,臣願同往,為皇上拋頭顱灑熱血。

朝堂大地震。

不僅為瓦剌來犯,更為年輕皇帝的親征決定。

先帝的棺材板壓不住了,他需要兒子在這種時候效仿嗎?

朱祁鎮,你現在腦袋一熱要搞親征了,之前怎麽不效仿你爹善用能臣賢臣之道呢?領兵打仗是說去就能去的嗎!你有實戰經驗嗎?

朱瞻基十六歲隨著朱棣去打蒙古,他登基前就有了十年實戰經驗。

朱祁鎮有過被名將輔導指點的實戰經驗嗎?你沒有啊!

你有啥?兩年前,你讓為非作歹的太監把名將的尊嚴踩在腳下了。

就這樣還敢想去親征?!

朝臣們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,但也紛紛上奏勸皇上留在京城。

朱祁鎮聽嗎?

他不聽。大明的慘烈悲劇由此開始了。】

水鏡前,嬴政嘆息。

來了!圖窮之後,終是匕見。

另一邊,朱元璋與朱棣都不由自主站了起來,雙眼幾乎一眨不眨地緊盯水鏡。之後呢?發生了什麽?
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